2011年5月3日

親愛的凡妮莎:


今天早上我正準備冥想打坐的時候,看到窗外一片覆雪的草地,草地邊有一排排黝黑的松樹。從松樹縫間看過去,是冰凍的湖,湖的另一邊也是一排松樹眼前所見都是黑白兩色,沒有色彩,看來一片蕭瑟。

然後,地平線那邊的樹梢緩緩現出一片深紅色亮光,漸漸變成一片金黃。我看著看著,這一輪金黃慢慢升到樹頂上,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沉靜的歡喜,於是自言道:「太陽上升了!」我看著那太陽,那松樹,那湖,感覺其中有一股溫暖,一股生氣。我將心中感到的沉靜、溫和、柔軟的感受送給它們。太陽、湖、及松樹都呼應了我的情感。我感覺那裡有一種無以名之的東西在振動,和我共鳴,與我合而為一。

我想起去年春天當我在花園種玫瑰時,我也有同樣天人合一的感覺。妳還記得那一天我帶著三棵玫瑰花回家的情景嗎?我將玫瑰花抱在懷裡,心情好好,就像抱著剛出生的嬰兒一般,還帶著刺呢!

在這之前我從來沒有栽種過玫瑰花,我並不知道怎麼做才正確,所以我在心底詢問她們。之後,每當我走到玫瑰花叢時,總會感覺某些難以言喻的「東西」由玫瑰花向我傳來。那是什麼東西?我說不出來。但是,我知道的確有東西,有某種感情從玫瑰花那兒,也從我這兒放射。我們的情感在相互傳遞和交流。

回想與窗外的湖、松樹、及花園裡的玫瑰花那種特殊的經驗,我發現每當我專注於那種難以言喻的情覺時,都會覺得自己心裡有處開口,在胸口接近心臟的地方,好像我是在用我的心,而不是我的腦看那松樹或玫瑰。我常常這樣。每當我用心看事物的時候,總感覺有某種東西從樹,從玫瑰那裡傳回來,進入我心裡;同時,也有某個東西從我,從我的心傳到了玫瑰身上。

那是一種非常精妙的東西在相互傳遞,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情感,一種能量。這種情感與能量的傳送,只有在我和玫瑰花交融協調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這時,我們是互相共鳴的。這很像你在吉他上撥弦的時候,旁邊如果有另外一把吉他,這一把吉他就會響起同樣的音一樣。這就是共鳴。這個共鳴或稱共振原理,全宇宙皆然。

摘錄自《給凡妮莎的信 Letters To Vanessaby Jeremy W. Hayward
一位科學家寫給女兒25封關於宇宙真相的信~第三封

2011年4月18日

瑜珈之美。聽見心的聲音


                                             
生命中有兩次,清清楚楚聽見心的聲音。一次是在十八歲,另一次是二十八歲。十八歲的我,懵懂無知,卻聽到內在清楚傳來的聲音:「你的名字是愛。」當時不懂,然而這句話很特別,在心上留下很清楚的銘印。二十八歲時,人在異鄉,來到心嚮往的倫敦。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這是長大後第一次,有意識的開始覺察到身體的感覺,感受著自己的呼吸,感受到身體的輕,回想起好長一段歲月自己和身體的關係是如此的疏遠,相對的回想起從前的身體灰濛濛的沉重感。第一次,我感受到被一種愛洗淨和滋潤著,面對著這位大自然的母親,卸下所有的裝備,感動的把自己完全交給她,在一片遼闊的大草原上,微風輕觸中,對她說:「Take me!」把我交給你吧!流下欣然感動的淚水,彷彿是從那一刻起,回到身體的家,回到心的家,從此打開對身體的感覺。在某一天的散步裡,再次收到內在傳來清楚的聲音:「身體工作。」和第一次聽見天使說話一樣,當時還是不懂「身體工作」是什麼意思,但是它聽起來真的很特別,也就又把它收藏好放在心上。那時是1998年。

2001年回到台灣,暫時無法適應都市生活環境的嘈雜,便山居陽明山上的一個陽光小屋,直到兩年後,身心逐漸適應了,才重返都市的家。也就在這時候,2003年夏天的一個的晚上,我悠閒的騎著腳踏車,在樂利路這條攸靜的巷弄中,和生命中的第一間瑜珈教室相遇,當時心上浮想的是:「這就是身體工作吧?」也就這樣開始了第一堂瑜珈課。

感謝生命的安排,感謝我的第一位瑜珈老師Nagina,讓我第一次接觸瑜珈的體會是如此的靜心美好。在這段瑜珈學習的歲月裡,我開始更有意識的覺察身體的感覺、覺察呼吸、體驗過幾次難忘的呼吸體驗,瑜珈帶給我的意義是靜心。

身體工作
瑜珈也確實為我開啟了身體的工作。從能夠覺察、感覺身體的感覺,到不同呼吸的體驗,在在的導向一切心的感受都先回到身體的感受。回到身體的感受,可以讓我們的心回到更單純的境界「不想」,而不是回到複雜龐大的「想」,所謂頭腦。

在後來的身體練習中,延伸觸角到無垢舞蹈的身體課程,以脊椎為身體軸心而延展的動作,喚醒一節一節沉睡的脊椎,這條脈輪匯聚的身體中心--脊椎,也開始學習打開來呼吸,甦醒。

接著,搬家的因緣引領我接觸太極。太極進一步讓我領略到身體和內在風息在大開大合中,行雲流水般的寧靜之美;以及在這美感當中,支持著這一切行雲流水的,是身體下盤如樹如山一般深深紮穩大地的底蘊內涵。

在幾年的《心瑜珈》的自習中,逐漸認識體會到身體的五個層次和其間的關係,以及瑜珈內在的真正核心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決定了種子,也決定了果實。於是瑜珈當中的呼吸和思維,便影響了外在的身體和內在心的寧靜。

感謝生命中的第二位瑜珈老師Rita,她讓我見識到瑜珈在身體的實修上,是可以經由認真的修習,逐漸超越任何物質身體的障礙,達到近乎完美的動作和體態。藉由正確精要的動作引導和呼吸引導,和身體展開親密的對話和溝通,我們也可以成為自己身體的主導者,引導自己一步一步的放鬆,交出對身體的信任,並相信身體原本俱足完美的智慧,可以藉由自身修復和療癒。

回到身體的家,回到心的家
身體就是心之門。能夠隨時回到身體和呼吸的覺察,也就能回到心的源本清澈。
瑜珈是一種動態的靜心,和靜態的靜坐,出於同一個本源。靜坐時,身體的注意力回到一呼一吸,心的狀態也回到單純;瑜珈時,身體的每個轉折動作,也同樣融合在一呼一吸裡,一種大開大合的美麗境界,和有品質的幸福呼吸。每一吋身體的延展,都是相信、放心交托出去;每一個身體的覺受,都用最柔軟的心接受,並用喜悅的心,迎向它。瑜珈,是進入身體和心之殿堂的一扇門。

祝福每位瑜珈修習者,在瑜珈的世界裡,都能找到她/他的幸福和感動。
  

瑜珈。美
--歸於中心  幸福呼吸  身心輕安

2011年4月8日

瑜珈體位法中的轉關節

轉關節在瑜珈體位法的初級練習中非常普遍
這類的體位法屬於袪風系列中的抗風濕練習
從始於腳尖的腳趾關節開始
依次是腳踝關節、膝關節、臗關節(大腿根部)
腰椎、手指關節、手腕關節、手肘關節、肩關節、頸部
分別都有屈伸和旋轉的動作練習
一共是16

在瑜珈相關的印度古代醫學中
風、酸、或膽汁是調節身體平衡的重要體液
而袪風系列姿勢
可以幫助人體把過多的風和酸從體內排出

這套抗風濕練習
堪稱是瑜珈體位法中最簡單的一套動作了
不管是男女老幼
胳膊或腿僵硬的
即使體力不夠的人
只要能如法練習這套動作中的一個或幾個
都能有很好的效果

越簡單的東西
越容易被人忽視
即使到了進高階瑜珈課
會建議仍把這套「初級」瑜珈帶入練習

這套瑜珈的轉關節功法
主要原則有二
1  要保持脊椎的正直。
    或站、或坐、或臥
    但上半身要保持在自然的正直狀態
2 要保持放鬆
   活動哪個關節。
   除了轉這個關節必要的那幾塊肌肉外  
   其他部位要儘量保持放鬆
   比如說:
   有些人在旋轉膝關節的時候
   大腿根部的臗關節下意識會跟著動
   旋轉腳踝關節的時候
   膝關節也會不自覺的緊張起來
   這些習慣需要在練習中慢慢調整

以上分享,敬摘自《養生救命大寶典》中里巴人./ 時報出版社

祝福親愛的妳~
健康好靈活
^-^

2011年3月27日

愛自己

一旦能愛自己
我們便邁向自己內心的喜悅
那是我們最高的熱情

遵循內心真實的喜悅
是充滿活力的
生活在那種狂喜之境
是健康的

我們能開啟自己內在的深愛
及真實的潛能


摘自《坎伯的生活美學》
PS.坎伯(Joseph Campbell,1904-1987),美國當代神話學大師

2011年3月20日

脊椎也會呼吸

脊椎也會呼吸

我們在呼吸時
脊椎會隨著呼吸
不停的重複一下子伸直
一下子彎曲的動作

在脊椎前後推移的同時
還促進了腦脊髓液的流動
具有腦脊髓液的幫浦作用

由於呼吸和脊椎的動作相互配合
而使新的腦脊髓液在腦及脊椎中不斷的循環
供給腦部及脊椎的營養

瑜珈姿勢中
所有延展脊椎的動作
都有助於脊椎一節一節打開來
大口呼吸
舒緩脊椎之間的壓力
脊髓神經得以正常運作
脊髓神經所連結的內臟
也得以順利運作


1:脊髓
是由腦下部的延腦向下延伸
通過脊椎的細長神經叢
是腦的一部分
脊髓神經一面將大腦的指令傳達至全身
一面將全身的感覺信號傳回大腦
是統合全身運作的司令台

2:腦脊髓液
腦和脊髓是浸泡在稱之為腦脊髓液的液體中
此液體是腦和脊髓非常重要的營養來源
培育細胞的液體
會在體內循環
輸送氧氣和營養給細胞
並接收細胞的老舊廢物
它們週而復始的做這些工作
同樣的
腦脊髓液也會一直不斷在腦和脊椎中循環

3:脊髓神經
內臟的運作
是由脊髓神經所傳導的自律神經所控制
所以心臟、胃、腸等器官
就算我們不特別用意識去控制
它每天也會自動運作
這是自律神經接受由腦部發出的指令所產生的機能

2011年3月6日

湖水禪

躺臥時
以內心之眼觀想
  是一座湖
湖水 
被包容盛載於盆狀的大地中  溫暖的懷抱著
平靜的湖水
像一面鏡子  映照著天空 雲朵 陽光 山和樹

我和湖水一同呼吸
吸氣  我成為平靜的湖水
呼氣  我映照天空和山

念頭和思緒
掀起一陣陣漣漪
湖面上的風 有了不同的變化
念頭和感受擾動著湖面
我可以接納嗎?


湖面上的波浪 微微的波動著
我仍然可以感受湖面下最深沉的寂靜

2011年3月4日

回到身體的家,回到心的家

身與心相依相存
回到身體的家
也回到了心的家

瑜珈是動態的靜心
動作與呼吸合而為一
一種大開大合的美麗境界
和有品質的幸福呼吸

每一吋身體的延展
都是相信、放心交托出去
每一個覺受
都用最柔軟的心接受,並用喜悅的心,迎向它

瑜珈
是進入身體和心之殿堂的一扇門

祝福每位瑜珈修習者
在瑜珈的世界裡
都能找到她/他的幸福和感動

瑜珈之樹

八支瑜珈 Ashtanga

1 樹根  外修  yama
2 樹幹  內修  niyama
3 樹枝  體位法  asana
4 樹葉  呼吸  pronayama
5 樹皮  收攝心  pratyahara
6 樹液  心靈集中  dharana
7     禪定  dhyana
8     三摩地  samadhi

體驗二:我,就是樹

「樹式」
是所有平衡動作中的最基本
簡單的線條,優雅的姿勢
足以能使我們深入探查自己的心
深深的紮根大地

然而
樹,原本就會搖動
當我們練習樹式時
很容易發現一種心的傾向
其中之一
便是為了讓身體保持平衡,試圖屏住呼吸
這麼做
身體開始聚集了一些不太流動的能量
以使身體不動搖
這些細微的緊繃
會給心帶來束縛

覺察到這些身心的束縛時
單純的放鬆,放下
樹,(身體)原本就會搖動
心,仍然可以穩定而自在
這便是
瑜珈的境界

體驗一:我,就是山

「山式」
是所有立姿的基本動作
我們可以試著從山式中
探索所有瑜珈動作的最基本
身體的重量,是如何分配到兩隻腳上?
站立時,能不能感覺到身體的中心線?
能否感覺到脊椎、骨盆、和兩腳的連結?
能否感覺到雙腳踩地的同時
脊椎是從骨盆處開始往上延伸?
安放在身體兩側的肩和手臂
是否幫助心臟部位的放鬆和敞開?
頭部是否舒適的安放在頸部上?
並在頭頂中央百會有一個輕輕上提的中心線?
能否在這個姿勢中,保持穩定與自在?

能否感覺到
我就是山,山就是我  
合一境界

微笑,放鬆

保持呼吸順暢
嘴角輕輕的上揚
微笑
讓身體更穩定自在
讓心也更柔軟自在

帕坦加利的《瑜珈經》對體位法的定義即是「穩定而自在的姿勢」

覺知每一個動作

保持敏感
在每一個外在的動作中
同時覺察身體的內在動作
彷彿整個身體
籠罩在覺知的光照中